Photo from the Nobel Foundation archive.
驚聞當代最偉大的認知心理學大師、諾貝爾經(jīng)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·卡尼曼先生與世長辭,深感痛惜。最初認識卡尼曼先生是因為他的大作《思考快與慢》,書中的觀點不僅讓我有一見如故的感覺,同時也帶來更多的啟發(fā)和思考。同樣,里斯西班牙合伙人勞爾讀到這本書時,也第一時間給里斯先生寫信, 說這里有我們的知音。這種“一見如故”的感覺,來源于共同對認知世界的探索。自上個世紀六、七十年代艾·里斯和杰克特勞特先生開創(chuàng)的定位理論,首次指出“心智是商業(yè)競爭的終極戰(zhàn)場”。
同時,商業(yè)世界不存在真正的事實,“認知就是事實”。這一系列理念打開了商業(yè)實踐領域,人們了解認知、理解認知、利用認知世界的序幕。其后的半個多世紀里,學術領域誕生了一大批認知心理學大師,從不同的角度揭開了認知世界的真相和規(guī)律,包括赫伯特·亞歷山大·西蒙、丹尼爾·卡尼曼、理查德·塞勒三位諾獎獲得者,其中又以卡尼曼先生成就最為卓著。
卡尼曼先生認為,認知決定行為,他的研究主要揭示了人類決策過程中的多種認知偏差。同時,人類的大腦在決策時有快思考和慢思考兩個系統(tǒng)相互博弈,而在信息爆炸、選擇充分的情況下,人往往依賴于“快思考”系統(tǒng)進行決策。而“快思考”的特點是依賴直覺、經(jīng)驗,而非邏輯。他指出,在商業(yè)嘈雜環(huán)境中,人們往往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干擾,導致決策偏離事實和本質(zhì),企業(yè)也因此陷入混亂的狀態(tài)。這種混亂不僅讓企業(yè)失去了對核心價值的堅守,還可能導致錯誤的商業(yè)決策,從而影響企業(yè)的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卡尼曼先生的學術成果為全球眾多政府、軍隊和企業(yè)決策部門如何避免認知偏差,如何做理性、科學決策提供了巨大的幫助。
正因如此,卡尼曼先生成為了我最為推崇、也最為關注的認知心理學家,我們建立了持續(xù)的聯(lián)系和交流。在最近兩年里,我們就有過兩次直接的溝通和討論。一次是在2022年11月的視頻對話,另一次則是去年10月的里斯品類創(chuàng)新全球峰會,接近90高齡的他欣然答應為500位中國企業(yè)家分享關于商業(yè)決策與判斷的見解。在對話中他告訴我,他雖然不在商業(yè)領域,但他知道艾·里斯的重要性。他認為定位理論背后有堅實的認知心理學基礎。我也和他調(diào)侃,事實上我們是同行,只不過你的工作是告訴決策者們?nèi)绾伪苊庹J知偏差,以做正確的決策。而我的工作是告訴決策者們?nèi)绾卫谜J知偏差,以贏得顧客心智……
在與他的交流中,我吸取了很多他的研究和思想成果,堅定了自己對全新心智模式的洞察。同時也讓更多企業(yè)家進一步了解到認知世界、掌握認知規(guī)律的重要性。這些對話和交流仍然歷歷在目,而卡尼曼先生已溘然遠去……
特別摘選出卡尼曼先生對話和演講中精彩觀點,以紀念卡尼曼先生,大師遠去,思想永存。
快系統(tǒng)和慢系統(tǒng)是我們?nèi)祟愄煨运?。人類的大腦是經(jīng)過多年的進化才形成的。我們從動物慢慢演化成為人類,而大腦的變化是非常緩慢的,數(shù)百萬年才有可能發(fā)生一點點變化。當然有了新的科技,可能出現(xiàn)一些AI和人腦的合成之類的現(xiàn)象,但這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發(fā)展路徑了。但是回到人性本身,我們本性難移,想要改變都是很困難的,你可以進行慢慢的補充,但他最基本和最基礎這些方面是不變的。因為我們?nèi)祟惥褪悄撤N動物,我們有大腦,我們是數(shù)億年慢慢演化過來的,這是很難改變的。
我覺得快思考是與富裕程度有關。很多情況下消費者依賴于快思考,說明這個消費者具有足夠的經(jīng)濟能力。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越來越富裕,他們就會有更多選擇,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現(xiàn)在可以更多使用快思考。當消費者更富裕,就會有更多選擇,也會更多使用快思考。
人類處理過多、過于復雜的信息時,大腦使用歸類的方式。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理解世界唯一的方式,你進入到一個房間,在這個房間會看到有椅子、桌子、鮮花。在你從大腦中搜尋相關物品的細節(jié)信息之前,你先會對它們進行歸類并聯(lián)想出相關的特性。所以啟發(fā)我們很重要的一個機制就是,當我們仔細觀察一個物品之前,會很迅速地把它放到某一個我們已經(jīng)非常熟知的類別中。這就是關于這個現(xiàn)象背后的心理學解釋。
我們?nèi)祟惔竽X創(chuàng)造概念的能力其實是無限的。但在已有的品類之中,這一類別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,也許最初的信息會很簡單,但此后,我們會漸漸發(fā)展出基于此更多的細節(jié)和想法。當大腦中出現(xiàn)一個特定的品類信息,比如說樹或者是國家,這個類別中馬上能夠想到的例子并非很多。大腦儲存類別的數(shù)量是無限的,單一類別的信息清單都會有限制,這是因為對于同類別的信息儲存,記憶會有競爭性。當你想到一個類別的時候,某一個概念第一時間會浮現(xiàn)出來,剩余的其它信息就會很難出現(xiàn)。所以,類別與類別之間的記憶不存在競爭性,但在類別里的信息會有競爭關系。我認為這個原則也適用于市場營銷領域。
我們生活在自己創(chuàng)造的一個世界里,也生活在自己的認知世界里。最終,當一個具有主導性的品牌出現(xiàn),之前的品牌在競爭中輸?shù)袅?,也被我們忘卻。所以誰到底是事實上的第一并不重要。當然,作為第一個發(fā)明者肯定是具有優(yōu)勢的,但事實上的創(chuàng)新并不能保持這個優(yōu)勢。如果你不能在競爭中取勝,肯定會被忘卻。所以從這種層面上來看,記憶是不公正的,事實上的創(chuàng)新并不是一直會受到嘉獎的。
什么可以受到嘉獎呢?你提到了蘋果,喬布斯這位天才可以創(chuàng)造一種需求,之前這種需求并不存在,但他創(chuàng)造了這樣一種需求。我仍然記得當iPad問世時,我們不知道為什么需要它。但它成為了平板電腦中占據(jù)主導的產(chǎn)品,這是一個意外。事實上,市場上已經(jīng)有很多平板電腦。當然,蘋果是一家有創(chuàng)新性的企業(yè),iPad同時也是品類中成功的產(chǎn)品,但它的成功并非因為它的創(chuàng)新性,而是因為它在市場和認知當中占據(jù)主導地位。
一些很有趣的研究告訴我們,人們是互相彼此影響的。比如一個電影,你覺得這個電影太糟糕了,但你的朋友先開口說這個電影太棒了,然后你就開始懷疑到底這個電影好還是不好。你會懷疑這個電影可能沒有那么不好,因為你聽到了朋友的意見。特別是當自己的想法并不是非常堅定的時候,就更容易被別人影響了。這種影響是會傳遞的,第一個人先說了一番評論,第二個人會支持第一個人的想法,第三個人會支持第二個人的想法,很快大部分的人都朝一個方向形成相同想法了。這個現(xiàn)象非常常見,這是一個認知形成的過程。
另一方面,比如開會這個場景,如果你不希望看到某一個人的影響力過大,而希望聽到不同的意見和聲音,那就要留意不能讓第一個說話的人去影響所有參會人員的想法。認識到這個規(guī)律是非常有用的,有的場景可以利用規(guī)律,而某些場景則要小心翼翼地去規(guī)避連鎖效應和影響。
這是認知心理學領域中一種相當常見的認知偏差,與個人的主觀感受和觀點有關。每個人對待同一事物的觀點不同,導致我們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,選擇以怎樣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,就會產(chǎn)生不同的結(jié)果。
舉例說明:假設我們在一個保險公司進行咨詢,承保人針對一些復雜問題提出了不同的意見,牽涉到保險風險和收費等方面,公司可能需要承保巨大的風險。我曾詢問公司的高管,如果隨機選擇兩個承保人來回答一些同樣的問題,兩者之間的差異大概會是多少?高管的回答是10%到20%。然而實際情況是,兩個承保人的差異達到了50%,這顯示了大多數(shù)人對認知偏差的誤解。
為什么鮮有人能夠認識到這一點?一旦人們認為自己的理解和決策是正確的,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其他人也會做出與自己相同的選擇。然而,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差異很大,這是一個極其常見的情況。
這種現(xiàn)象廣泛存在于人們對待事物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中。我們往往認為別人看到的世界和我們看到的是相同的,如果使用自己的經(jīng)驗和觀點來評估別人的觀點和選擇,就可能導致在決策和判斷上產(chǎn)生錯誤。這是認知偏差導致的幻覺,是不正確的。
我們需要了解消費者在不同的問題場景下如何做出決策。通常情況下,消費者不會回答復雜的問題,而更傾向于回答簡單的問題。因此,越是簡單越有力量,越容易占領消費者的心智。
人們經(jīng)常會不自覺地陷入這種認知偏差的錯覺之中。比如,投資人在考察公司時,很可能會受到周圍環(huán)境的影響。辦公室是否整潔、員工舉止是否文明,著裝是否整潔,談吐是否得體等,這些表面的因素都可能影響投資人的印象。然而,這些表面印象僅僅評估了公司的外部表現(xiàn),而并非公司的實際價值。
因為簡單的想法是非常有力量的,而且更容易進入到我們大腦中。簡單的想法更具有連貫性。如果你有一個簡單的想法,圍繞著它來進行一系列品牌畫面構建,慢慢就會形成光環(huán)效應。所以經(jīng)濟層面來講,如果希望把一個龐大的、繁雜的想法一次性放到大腦里是非常困難的。
從市場營銷領域來討論這個問題,最經(jīng)濟的方式就是提出簡單的想法。你的目的是打造一個品牌的形象、以及一系列圍繞于此的聯(lián)想,讓消費者能夠立刻從大腦中調(diào)取這段印象,并購買產(chǎn)品。
幾乎所有國家的商業(yè)書籍中都存在著一個共性,書中收錄了大量企業(yè)或個人的成功案例、經(jīng)驗分享,講述他們?nèi)绾稳〉贸晒Γ热绨B ゑR斯克等等。在閱讀這些材料的過程中,讀者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,這些成功者似乎總是正確的,只要跟隨他,我也可以成功。這種想法是片面的,一旦仔細研究這些材料,深挖成功背后的故事,就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他們在成功之前冒了很大風險。
書中的觀點似乎在傳遞一種成功的秘訣,即當你遇到類似的情況時,比如冒險的時候要勇往直前,充滿自信時要更自信,即使對待員工不太友善也沒有關系。但實際上,這是一種邏輯錯誤,是具有誤導性的,成功的真相并非如此。書中所記錄的都是“事后諸葛亮”,如果一個人或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他們的行為模式往往是很難進行復制的。
我們應該關注的是,這些成功人士行為背后的根本原因,從而找出值得借鑒的經(jīng)驗。比如當他們冒險時,成功的概率有多少?過分自信時,成功的概率有多少?對待員工不夠友善時,成功的概率有多少?這一點非常重要。因為實際上這些行為背后的成功概率是非常低的,千萬不要被這種認知偏差引起的錯覺蒙蔽。